四海信徒或游客,来普陀山礼佛,无论是天上飞来、海上船来、陆上车来,登岸眼,就见到“海天佛国”的标志性佛教建筑-------“南海观音铜像”。
距西方庵百步之遥,即是矗立南海观音铜像的龙湾岗墩。所站的礼佛厂场,面积1683平方米,进口是一对花岗岩巨狮,每只7吨多重,犹如睡狮初醒,雄踞东方,前门四尊金刚力士,高3.9米,用花岗岩镌刻,威武庄严,镇守佛门。站在广场上,右能见南、短姑道头、海岸牌坊和正山门、客运码头,延伸西向便是西天和观音洞;左能俯视西方庵、紫竹林、潮音洞等景区;直目远眺莲花洋,舟揖过往,白浪千层,隆隆涛声,犹似舟子礼佛诵经。隐约间,普济、法雨、慧济三寺依稀在山坳丛林之间,并且观音道场的禅林气氛扑面而来。远看菩萨金身,耸人云天,金光四射,普照东海。抬头瞻仰南海观音金像,妙相庄严,顶现弥陀,双目垂视,眉如新目,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显现大慈悲相。大佛身高18米,莲花座高2米,三层座基高13米,总高33米。用亚金铜材铸造,塑板厚10毫米,总重为70吨。仅佛面重1.42吨,高2.56米,宽2.4米,含纯金6.5公斤,96块亚金铜塑板拼装成一尊大铜佛,并用打磨抛光法将焊缝处磨得天衣无缝,精湛的工艺令人叫绝。此像堪称国内首创,当今世界观音铜像之,其文化价值和艺术品位极高,是“海天佛国”的象征。

南海观音是普陀山的标志性佛教建筑。铜像面朝大海,与洛伽山隔海相望。身高18米,总高33米。佛像用96块铜壁板拼装成,面容含纯金6.5公斤,其造价高达几千万,全部是由善男信女捐款捎物建造的。尽管据说没花政府一分钱很是难得,但我以为,连佛也会心疼的。佛该想自己是普度众生的,耳边尽是民间疾苦声,却如此耗费民脂民膏,所以尽管铜像表面上着起来双目垂视,眉如新月,大慈大悲,神韵尽出,但恐怕也是很难安心的。因自己有此臆想,加之去年已拜,便无心再去了。那种蜂拥而至、摩肩接踵虔诚跪拜的场景如在眼前。又想起午餐时鸡鸭海鲜一扫而光满桌狼籍。在佛祖面前垂涎三尺,真让人汗颜,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他妈的是叶公好龙、两面三刀。世人皆知“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济公禅师还有后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致使谬说流传,贻害匪浅。也罢,去拜又能怎样?南海观音铜像的捐资功能碑.七不是也有赖昌星和其侄顿文峰的名字吗?佛光普照、佛法无边,赖昌星终难逃过一劫。有感于此,当时便即兴写了儿句顺口溜:“普陀出东海,观音立潮头;叩拜敬神灵.回首即向俗。”的确,有多少芸芸众生会在这片刻的虔诚之后,又沦人世俗,甚至走向恶俗呢?

人们在塑造佛像雕塑的同时也是在塑造人类内心好的一面。如果把历史比作烟云,人身在云中未有归途,逶迤苍茫,未有尽时,如果有一丝光亮,那一定是宗教。
佛教与禅宗主张平和,包容,善待一切生命,平等的与自然共生共灭,在对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上都充满着伟大的智慧,吾虽非佛教徒,但每闻经典,只字片语总能消除许多俗世的烟尘,观像与读经,应该都能算作修行罢。
对于雕塑艺术而言,对象既然是宗教,那么信徒们一定是要费尽好的精力与好的技术把他塑造成至美至善的地步,佛身如是,佛头更甚。历朝历代,审美与思潮总是不断在发生变化,我们看到,变化之下,人们对佛像的认识本质上从未有过改变,开脸的神态永远都是善良,美好的,那是属于极乐世界才有的精神面貌,也是俗世中人们内心对净土的一种向往,都说人心不古,这一点来讲,古今却是一致的。
佛教往往都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大量高水准的雕塑艺术能够呈现出来流传后世,也是让雕塑艺术能以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的原因,所以我们现在能跨越千年的时光,欣赏许多恢宏壮丽的大型佛像,石窟造像,在如今这个浅浮的时代,我们只能去高山仰止,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精神。

晚唐两宋时期,山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急剧增加,政府对全国的铸币需求与佛界铸铜像的需求发生了直接冲突,集中表现在两次灭佛运动上,即会昌法难和显德法难,不仅使从前佛像多遭毁灭,而且使晚唐两宋的佛像制作陷入低谷,许多小形的佛像,特别是观音像日益进人家庭供养,大型的铜铸像越来越少。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尊青铜静自在观音像就是其中的一件,具有很高的佛教艺术价位。
静自在观音铜像,高14.9厘米.头戴高宝冠,面相丰满,雍容大度,俨然贵妇之态,上身裸,下着长裙,佩项圈,臂嚑钏、手镯。天衣披左肩,左腿下垂,右腿下踞,左臂支座上,右臂长伸倚右膝上。这种随意安坐、自在舒适的观音,叫静自在观音,是从唐末五代水月观音的坐姿演变而来,为宋代遗物,乃佛教世俗化的产物。
静自在观音又名静观自在菩萨。佛经中有“由定而静,由静而慧”,而得大智慧之说。无声谓之静、寂寞谓之静。因观音菩萨在无声、寂寞之“静”中显现自在之相,故而得名静自在观音铜像。观音又名观自在菩萨。“自在”进退无碍的意思,盖指其心境脱离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谓自在。自在粗分为两种:一、观境自在。菩萨以正智慧照,明了真如之境,而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二、作用自在。菩萨既已明了真如之境.即能由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融自在。有十自在.,一是延寿命;二是心自在,生命置之度外;三是财自在,能知足常乐;四是业自在,多做善事;五是生自在,随心所欲;六是胜解自在,世事无常,唯忍而已;七是愿自在,观所乐而成,由精进所得;八是神力自在,由定所得;九是智自在,随语音而慧;十是法自在,在于契经,由慧所得。民间人士据此创作了许多自在观音法相。静自在是其中一种。观音菩萨喜欢静,三十三观行中有能静观音,二十五观音中有静虑观音。佛门重视并强调“静”,同样也祥欢静,如证严上人筑有“静思精舍”,出版有以严法师静思瀚。静自在观音法相如下:坐普陀洛伽山泉水旁岩石之上,半跏跌坐,现自在相,左手持念珠,右手支颊,作思维状,而容微笑。背境十分幽静,自在菩萨在静之中,静观、静思。
http://www.dgjt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