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雕塑在历史与环境中的久远存在,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精神之外,还得益于使用了坚固耐久的材料。雕塑的突出特点就是艺术构思和造型材料的合一,没有材料就没有雕塑,它是雕塑家展开思维的翅膀,借以表达情绪,寄情抒怀的物质载体。“材质美,色泽美,肌理美是好的艺术品鲜明,富有感染力的审美特征”。
在雕塑的创作过程中,不同材料具有形态、比重、色泽,强度等,其性能对主题表达、造型处理、制作程序、加工手段、应用范围等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差异。因此,材料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是形成雕塑形态语言的重要环节,是形成雕塑形态语言的重要环节,是对材料的理解和驾驭。
材料除了触感还有视觉感受,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感受,同一材料在性能,色泽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象紫檀的沉闻与黄杨的温润,青铜的冷俊与不锈钢的明快。所以在雕塑的创作和构思时,还要考虑到材料本身色彩与主题的关系,巧妙的运用材料的色相,明暗度,饱和度等因素增加视觉趣味,强调材料形态为主题服务。
自然界中,物体除了具备形体之外,还具有丰富美丽的色彩。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对自然界的色彩敏感程度过了对物体形态的把握,绘画大师马蒂斯认为“加入形是精神的东西,那么色彩就是感情,首先要画形,然后孕育精神”。但在雕塑艺术的传统观念里,形要比色更受到重视,色彩往往是被排除在外的,雕塑家一般认为色彩是绘画的事情,对雕塑来说非本质的,他减弱了雕塑本身的体量感。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譬如我们今日看到的古罗马雕塑多是纯白的大理石本色,但这并不是他本来面目。在当时,为了真实的体现对象,这些雕塑上大多是五彩斑斓的,雕塑家根据不同的肤色和衣着进行敷彩,着色的衣服和身体交相辉映,身体、嘴唇、眼睛、头发也由于着色更显美丽,然而,无情的岁月褪去了他们华丽的外表,洗尽铅华的石头获得另一种朴素的美。
在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艺术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革新、丰富,同时旧的艺术语言也在变革中涌现新的因素,艺术语言在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那里会有不同的情形,创造出不同样式的艺术作品。因此能否创造性地运用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能否创造出成功艺术品的关键。